婴儿接受导管插入后常发生动脉血栓

2015 年 1 月 23 日先行发表于《心脏》在线版的一项单中心研究表明,接受心脏导管插入的儿童大约 10 例中有 1 例(主要是婴儿)会发生动脉血栓。

作者表示,有必要对这些年幼患者进行细心的术后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血栓并开始抗凝治疗。

 

 重点摘要

研究作者称,婴儿在接受心脏导管插入后常发生动脉血栓,因而需要明确的监测方案以便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治疗。

苏黎世大学儿童医院(瑞士苏黎世)的 Manuela Albisetti, MD 带领研究人员观察了 12 个月内为进行诊断或介入而在此医院接受了经股动脉入路的心脏导管插入的 123 例儿童患者,其中 30% 为出生不超过 12 个月的婴儿,其余的年龄介于 1 到 19 岁之间。87 例患者根据需要还接受了股静脉插管,婴儿占到其中的 37%。

 

婴儿除了体重更轻以及身高更矮之外,进行加压包扎的时间更短,且比年长的儿童更有可能发生紫绀症。

 

尽管有抗凝治疗仍发生事件

 

平均手术时间为 94.31 分钟,穿刺尝试次数从 1 到 6 次不等(中位次数为 1)。穿刺后,以 100 IU/kg 的剂量行普通肝素静脉推注,然后在 1 小时后以 50 IU/kg 的剂量再次给药。抗凝治疗每 30 分钟监测一次,使用 250 秒作为活化凝血时间目标。

 

患者在插入导管后立即接受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其中 2 个月以下的婴儿为每 12 小时 1.5 mg/kg 剂量,年龄更大的儿童为每 12 小时 1.0 mg/kg 剂量。诊断程序后给药持续 24 小时,介入手术后给药持续 48 小时。介入手术后的当天晚上,患儿还开始接受每天 3 到 5 mg/kg 的阿司匹林,持续 3 或 6 个月,具体时间取决于患者手术情况。

 

总共有 14 例儿童 (11.4%) 发生动脉血栓。发生凝块的患者中有 12 例为婴儿 (86%),2 例为年龄更大的儿童 (14%)。出生不超过 4 周的婴儿中,57% 发生动脉血栓。

 

三项因素都与血栓发生可能性较低相关:

年龄较大 (OR 0.49; 95% CI 0.28-0.86)

体重更大 (OR 0.78; 95% CI 0.65-0.92)

身高更高 (OR 0.93; 95% CI 0.90-0.97)

 

此外,被诊断为紫绀型心脏病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OR 2.87; 95% CI 0.90-9.15)。一项严格针对出生不超过 12 个月的婴儿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仍然与血栓发生可能性降低相关 (OR 0.001; 95% CI 0.00-0.18)。

 

术后监测很重要

 

在导管插入后头 6 小时内的每小时以及之后每 8 小时对患者进行足背脉搏触诊。如果患者穿刺的腿无脉搏或脉搏比对侧脉搏要弱,则通过多普勒超声对此进行验证,并使用多普勒测量其血压。如果灌注疑似下降,则对患者进行多普勒成像以排除动脉血栓。

 

如果确诊发生血栓,则对儿童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直至临床及放射学意义上凝块已溶解,但治疗不得超过 4 周。如果满 4 周后仍有血栓,则将肝素换为阿司匹林继续给药 3 到 6 个月。儿童在首次确诊后 3 个月进行随访,之后为每年进行一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

 

作者观察到,儿童的年龄和身高越小,则血管越细。他们解释称:“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对细小血管进行穿刺后,因为导管移动会增加损伤内膜的风险,进而更易引发血栓。”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报道的导管插入后血栓发生率为 0 到 30% 不等。他们认为该发生率变动较大的原因可能包括:

研究设计上的差异

将或未将年龄较大的儿童入组

用于诊断血栓的临床和影像学标准不同

导管插入后进行诊断的时间点不同(动脉脉搏可能由于血管生成而随时间逐渐恢复)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Dr. Albisetti 和同事称:“在 [心脏导管插入] 后的次日,由于小婴儿的重塑血管有可能并且(根据我们的经验)往往被误认为是股动脉,针对此情况,应使用可能比常规 Doppler 超声更加灵敏的明确的临床诊断工具。”他们补充表示,让患者活动、移除加压包扎、吸收血肿、溶解血栓和/或重塑小解剖皮瓣等方法可能也有助于恢复动脉脉搏。

 

手术方面的因素也可能起到作用

 

锡德拉医学研究中心(卡塔尔多哈)的 Ziyad M. Hijazi, MD, MPH 在电子邮件中对 TCTMD 表示:“本研究报告的 [血栓] 发生率远远高于我所了解的,甚至比大多数引用文献中的还高。”

 

他表示,一般而言,由于可以使用 3-Fr 鞘管,现在的并发症率有所降低。他还补充称,每个儿科导管室都应当配备全套尺寸的鞘管和导管。

 

Dr. Hijazi 列举了除鞘管尺寸之外的几项因素以及研究中报告的同样会影响血栓发生率的预测因素:

手术医生的经验

穿刺尝试次数

穿刺点,此因素与渠化血管大小相关

 

他表示,血栓一般不难诊断,特别是可导致肢体缺血的较严重血栓,但是应始终将多普勒超声与临床检查结合使用。

 

关于血栓治疗,Dr. Hijazi 表示他对研究人员未提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而感到意外。他表示:“在我们使用的方案中,如果肝素在 6 小时内未起效,那么我们就换用 tPA。”

 

 


来源:

Brotschi B, Hug MI, Kretschmar O, et al.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related arterial thrombosis in children.Heart.2015;Epub ahead of print.

披露:

  • Dr.Albisetti 和 Dr. Hijazi 自述与本研究无相关利益冲突。

相关报道:

婴儿接受导管插入后常发生动脉血栓

2015 年 1 月 23 日先行发表于《心脏》在线版的一项单中心研究表明,接受心脏导管插入的儿童大约 10 例中有 1 例(主要是婴儿)会发生动脉血栓。作者表示,有必要对这些年幼患者进行细心的术后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血栓并开始抗凝治疗。

Comments